電影改編自Andy Weir所寫的同名小說作品。故事講述火星探索計劃的成員在火星執行任務期間,遇上了大風暴,麥迪文飾演的太空人Mark Watney遇上了意外而未能登上接駁小艇,結果獨自一人留在火星上。今次麥迪文不只是等待救援,他要設法通知NASA他仍生還,更要解決現存食物大概只夠他撐一年,而大空船4年後才抵達的難題。
種馬鈴薯「科技」有根據
一般大空科幻電影所使用的「科技」都是虛構居多,《火星任務》最為吸引人的一點,是Watney所使用的技術很多都是實際存在,或是根據現有知識作出的推斷。例如他計劃在寸草不生的火星種馬鈴薯來維生,可行性是有根據的,在2012年便有發現指火星表面的土壤和夏威夷火成岩風化後的土壤接近,故單從礦物成分來看,火星土壤是適合種植的。
但火星土壤沒水沒細菌,所以Watney要在土壤中加「肥料」,讓細菌可以複製繁衍下去,再考慮到火星無夠厚的大氣與磁場隔絕有害的宇宙射線,和地球的溫度亦不一樣,所以只可以在艙內種馬鈴薯。
除了各項科學知識,我尤其喜愛Watney在電影中展現的性格。在發現自己意外留下後,他並沒有咬牙切齒的悲觀情緒,沮喪了一、兩天後,便樂觀地面對被遺留在火星上的事實,還可以笑說:「好彩我是植物學家。」繼續想方法讓自己生存下去等待救援。這也是現今很多人缺少的特質。當我們在遇到困難時,與其高呼「死啦」,不如保持冷靜,細想自己的優點並尋求解決,才能在困局中找到生機。
經濟日報 A14 Smart World
黃岳永
電子學習聯盟主席
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