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koko Floating School:回應社區需要的水上學校
誰說教學一定要「腳踏實地」?Makoko是尼日利亞拉各斯潟湖上的貧民社區,因近年氣候變化、水位上升等問題持續加劇,定居湖上的居民每日也面臨洪水的威脅。水位不穩定與土地供應問題的原故,致使當地缺乏學校、社區會堂等常駐基礎建設。
Makoko Floating School由建築公司NLÉ和the 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與聯合國攜手合作建造,是整個三段式地區發展計劃的第一環。這間水上學校佔「海」約一千平方尺,約三層樓高。除了二樓的課室外,更備有操場、太陽能發電裝置、堆肥及廁所的設備,能照顧大約一百位學生所需。除此之外,學校亦成為當地人的「聚腳點」,為學生、漁民、一般居民提供休憩、聊天,甚至修補漁網的公共空間。
學校雖然「離地」,但背後的理念和實行方法卻絕不「離地」。建築師利用浮標的原理,用256個膠桶支撐起整所學校,並活用當地回收而來木材,為居民建造出符合當地文化、民情的低成本、高水準建築。事實上,當地政府已決定在未來Makoko社區重建計劃中應用Makoko Floating School的設計,而這個成功的例子亦成為其他非洲沿海地區建築的參考例子。
聯合國預計至2050年,28個非洲國家的人口會增至現今的雙倍,加上非洲國家有全球最年輕的年齡分佈,協助兒童獲得受教權利的問題愈見逼切,相類似的學校正正能為問題帶來曙光。
Ørestad Gymnasium:沒有界限的課室
在丹麥高中Ørestad Gymnasium內,學生不用困在四面牆的課室上課,他們大部分的學習時光都花在公用學習區內。學校採用50/50的教學模式,50%教師主導、50% 學生自己主導學習,校方希望能培訓學生成為「內容的生產者」,而非被動的消費者。為了擁抱時代的需要,這裡的學生捨棄一切傳統的教學資源,100%採用電子科技。所有課堂也以電腦,或預載Google apps的iPads教學,老師則在學習區內「候命」。上課時,學生們分成不同的小組,隨時隨地都可以作討論,老師在必要時才給予指導,給予學生們最大的自由度,為自己的學習作主。
校長Allan Kjær Andersen 指:「教育的意義不止於教授知識,還要給予學生機會去實踐。」此外他亦指出,新的指導模式也是為了配合開放的校園設計:「因為你不能同時向全班同學溝通,你不可以向學生大呼小叫,所以要用其他方法指導他們。我們把課堂架設在學校的虛擬世界,學生可以登入使用,所有(教學)內容也詳細紀錄在內。」
負責的建築單位3xn希望設計能呼應潮流,為教學提供彈性的發揮空間,所以不論是個人,或是小組和班級,不同大小的學習團體也能在學習區找到自己的一隅。學習區裡更設有可移動的牆及書架和大量舒適柔軟的咕𠱸,除了建設一個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外,更希望能給予學生們一個更廣闊的視野。
封面圖片來源:The Guardian(Photograph: Mathias Eis Schultz)
參考資料:
-
Makoko Floating School, beacon of hope for the Lagos ‘waterworld’ – a history of cities in 50 buildings, day 48. The Guardian. 2nd June, 2015.
-
Inside the schools that dare to break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. The Guardian. 11th Feb, 2015.
-
ØRESTAD COLLEGE. 3x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