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arn.plus
  • 主頁
  • 學習與成長
    • 電子學習 (e-Learning)
      • 教學工具 (Instructional Tools)
      • Google App For Education
    • 家庭教育
    • 資訊素養 (Digital Literacy)
    • 德育及公民教育 (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)
    • 課程 (Curriculum)
   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
    • 學習評估 (Assessment For Learning)
  • 政策與基建
    • 學校IT平台 (School IT Platform)
    • 大數據 (Big Data)
    • BYOD
  • S.T.E.M
    • 兒童編程 (Kids Coding)
    • 3D立體打印 (3D Printing)
  • 翻轉教學
  • 創新科技
    • 業界發展 (Industry Development)
    • 生活工具 (Toolkit for Life)
    • 社會創新 (Social Innovation)
    • 資訊保安(Information Security)
    • 創新份子 (InnoMind)
      • Elon Musk(Tesla CEO)
  • 作者
創新科技 • 學習與成長 • 社會創新 (Social Innovation) • 電子學習 (e-Learning)

Erwin開學日系列:體驗式學社創 親身落區「摸底」!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628 檢視人數
1 閱讀時間
e-Learning Consortium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
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你會明白到這些創新意念是從何而來的。創新不單單是空泛的「精神」,它也有「人」的面孔,所以每堂我也會提出相同的問題-什麼是社會創業家/創新者?創新者一定要犧牲高薪工作?

分享此文:

  •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(在新視窗中開啟)
  • 分享到 WhatsApp(在新視窗中開啟)
  • 按一下以分享到 Telegram(在新視窗中開啟)
  • 點這裡寄給朋友(在新視窗中開啟)

今年月我開始在科大教「社會創新及創業精神」,教學生在社會中做正確的事(Do the right thing),但問題來了:Do the Right Thing是一種態度,如何教?

《窮富翁大作戰》的拍攝過程就是一次「震撼教育」,我因此在板間房學會Do The Right Thing (圖片來源: 東周網)

這個題目相信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教。不過作為過來人,我卻有足夠的經驗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「學習」社會創新的經驗。我會在這12週中營造學習社創的環境,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。每個主題我也會邀請一名創新者(Innovator)參與課堂,他們不會授課,但會「演講」。我打算將每堂最開始的3分鐘交給我的「客席教授」,讓他們對班上的學生做一次電梯簡報,由他/她的個人角度切入社創經驗;然後才慢慢用30-40分鐘與我們分享詳細的創新過程。

其他課程的上課時間為一週3小時,但我只上一個1.5小時的課,始終坐在講堂中的課堂其實不是課程最重要的,與其「齋聽」,倒不如離開象牙塔,到外面體驗社會。1.5小時只是我授課的時間,其餘大部分時間(每週4.5小時)-就像「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」一樣-則是由學生「自學」。創新者來到,他不會預留時間為你介紹自己的公司,所以學生應該要事前預習;我的團隊亦會安排學生到現場視察、與持份者交流,用自己的感官感受社創的熱情。這些研究方法合稱「M・I・S・O」,即在Google上搜尋「媒體 Media」後,亦需「訪問 Interview、調查 Survey、觀察 Observation」。

課程第二名「客席教授」是來自台灣的「社企流」創辦人林以涵 (Sunny)

上堂前親身感受,然後再聽當事人分享,就會有另一番感受。你可以直接從創新者身上了解到創新者的腦袋是如何運作的-左腦用邏輯分析社會問題,右腦用創意解決眼前的難題;理解大腦後,再聽他們心中的那團「火」-是哪一種決心令他們堅持下去?每一個嘉賓也是在表現他理解不同社會問題的方法,而你作為學習者,則是思考自己與該社會問題的關係。因此我們最後會有反思環節,聽聽大家對該社創的想法,譬如了解他們選擇放棄工作、幫助社會後,你又同意他們的選擇嗎?你敬佩他們的選擇嗎?

screen cap 01

難道開辦社企,只能是「犧牲」,不能夠是「機會」?這些創新者犧牲的只有高薪厚職嗎?

每一個人也可在這個環境中觀察他人選擇的過程,然後學習自己做選擇,找到自己的結論-你會選擇做什麼Right Thing?什麼時候會實行?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你會明白到這些創新意念是從何而來的。創新不單單是空泛的「精神」,它也有「人」的面孔,所以每堂我也會提出相同的問題-什麼是社會創業家/創新者?創新者一定要犧牲高薪工作?一定要40歲以下?名為「創新者」的配套(Package)是什麼?

做咩都好,最緊要有得揀!觀察他人選擇的過程,然後學習自己做選擇,找到自己的結論-她選擇為供樓而活,你又同意嗎?(來源: Topick)

這門課沒有筆記、沒有參考書,但在這個學習環境中你可以遇見不同的社會問題及它們的解決方法,繼以再將它們與你本身的才能和興趣結合。如果你能夠構思自己獨有的解決方法,就已踏出「創新」的第一步。其實我自己也是在港台節目《窮富翁大作戰》中體驗到弱勢階層的境況後才從轉職為社會創新者,過程也算是體驗式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吧!所以今次的課程內容也是與他人分享我的學習過程,由我這個社會創新者的角度看社會創新的可能。不過報讀了的同學不用擔心,板間房體驗不是必修學分,不過會加分就是了。

 

封面圖片:Channel New Asia on Kidzania-Singapore

分享此文:

  •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(在新視窗中開啟)
  • 分享到 WhatsApp(在新視窗中開啟)
  • 按一下以分享到 Telegram(在新視窗中開啟)
  • 點這裡寄給朋友(在新視窗中開啟)
entrepreneurial Erwin experiential social innovation
重視解難能力 STEM課程培訓下個Elon Musk!
STEM教育:讓孩子的夢想更大一點

你應該會喜歡

S.T.E.M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 • 學習與成長

落手落腳,走出課堂,在樂趣中學習!

4 年
作者 曾銘康 老師
S.T.E.M • 兒童編程 (Kids Coding)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

中學生研氣氛燈、過三關機械人 堂上課後STEM不停!

4 年
作者 Learn.Plus記者
學習與成長

O・I・R・A:邊做邊學內化知識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 • 學習與成長 • 學習評估 (Assessment For Learning) • 電子學習 (e-Learning)

體驗+反思 現代教學兩招啟發學生未來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S.T.E.M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 • 學習與成長

天虹DreamStarter:全城相助 師生齊做夢想家!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S.T.E.M • 創新科技 • 學習與成長

School Maker Faire: 屬於孩子的STEM展覽

4 年
作者 鄺立豪
S.T.E.M • 兒童編程 (Kids Coding) • 創新科技 • 教學工具 (Instructional Tools) • 電子學習 (e-Learning)

電腦可以只有信用卡大小?Raspberry Pi助學生建設「智能家居」!

4 年
作者 陳曉梅主任
學習與成長 • 政策與基建 • 課程 (Curriculum)

爬樹玩泥無有怕 芬蘭森林中學冒險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學習與成長 • 政策與基建 • 課程 (Curriculum)

10歲定前程 德國小學生的「分流」發展路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S.T.E.M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 • 學習與成長

芬蘭建築學校Arkki:從「沒前途」的學科中學築夢!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S.T.E.M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) • 課程 (Curriculum)

芬蘭小四生的「航天課」:由木工桌開始學高飛!

4 年
作者 e-Learning Consortium
學習與成長 • 家庭教育 • 教學工具 (Instructional Tools) • 電子學習 (e-Learning)

成長也要趕進度?別讓「快餐教養」 令你錯過孩子的真正想法!

4 年
作者 admin

熱門文章

  • 從Nearpod看電子學習的發展
    6,678 檢視人數
  • 學校可以如何對付加密勒索軟件(Ransomware)?
    5,883 檢視人數
  • 免費全班及個人課堂互動系統: Quizalize
    5,190 檢視人數
  • 「IT in Ed」與「S.T.E.M. Ed」融合學習模式
    5,127 檢視人數
  • 芬蘭建築學校Arkki:從「沒前途」的學科中學築夢!
    4,813 檢視人數

相關文章

  • 有機上網 改變跨代貧窮
  • 慈幼 X Minecraft: Education 構築學習夢工場
  • Soundtrap:讓小孩子也能創作樂曲
  • 香港數碼共融之路
  • 真正的獨角獸
  • 今天的孩子值得擁有最新科技
  • Google Forms 終於可以自動批改
  • 動手觀測日偏食!
  • 用科技為學生「拔尖補底」
  • 一小時籌備,千學生coding

最新文章

e-Learning Consortium

e-Learning Consortium
檢視作者

文章分類

  • S.T.E.M38
    • 3D立體打印 (3D Printing5
    • 兒童編程 (Kids Coding15
  • 創新科技57
    • 創新份子 (InnoMind10
      • Elon Musk6
    • 業界發展 (Industry Development11
    • 生活工具 (Toolkit for Life17
    • 社會創新 (Social Innovation6
    • 資訊保安(Information Security2
  • 學習與成長137
    • 學校個案研究 (School Case Study21
    • 學習評估 (Assessment For Learning5
    • 家庭教育1
    • 德育及公民教育 (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6
    • 課程 (Curriculum15
    • 資訊素養 (Digital Literacy13
    • 電子學習 (e-Learning92
      • Google App For Education7
      • 教學工具 (Instructional Tools57
  • 政策與基建54
    • BYOD13
    • 大數據 (Big Data11
    • 學校IT平台 (School IT Platform8
  • 翻轉教學22

© 2015 eLearning Consortium 電子學習聯盟 · Proudly powered by UDomain Web Hosting Company Limited Untitled-1

  • Facebook
loading 取消
文章未送出─請檢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!
電子郵件地址檢查失敗,請再試一次
抱歉,你的網誌無法透過電子郵件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