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聖誕假期,我與一班香港翻轉教學協會的老師一起到台灣交流,見識當地「學思達翻轉教學法」的教育現場。台港兩地文化相近,教育制度有雷同之處,主流教育皆屬為人詬病的填鴨式應試模式。台灣當地也在尋求轉型,一些熱心老師正嘗試着重學生為本的教學法,希望重拾他們的學習熱情。對於我這名新人,實是偷師取經的大好機會。
「學思達翻轉教學法」由當地高中老師張輝誠設計,以培養學生自學、思考及表達能力為目標,課堂流程建基於「學生自學、思考問題、組內討論、上台表達、老師補充」5個步驟,應用於中英文、數理和公民教育等科目,試圖翻轉傳統教學模式。學思達環繞學生的興趣和強項發展,令他們能夠聯繫人生和知識,繼而產生動力。
看企鵝學校如何「翻轉」:
記得在一次高雄學校的英文課中,受教於學思達的學生皆反應踴躍,
這簡單的改變正代表翻轉教學的真意:老師既要「翻轉」學生在家、
台灣學思達的「一代宗師」張輝誠老師的TED Talk:
港老師有力發揚光大
香港的老師一聽到「翻轉教室」便會聯想到短片拍攝,但對張輝誠而言,這只是「招式」而非「內功」。他非常着重教學「心法」,甚至認為只要「內功」修練得當,沒有「招式」也一樣有效力,正是內家高手所謂「

傳承教學法,一樣需要有組織,有系統,讓後來者有前例可遁,不會瞎子摸象、無從入手。
至於香港,我們總是以為只要幫到隔壁的老師或學校就足夠了,卻甚少有系統地交流及對外推廣,結果各有各做。這樣除了成效會有差異,甚至可能拉低平均質素,令教學法被公眾和家長質疑,最後失去實驗的空間,無奈回歸傳統做法。
如果香港的老師也可以找到他們的「一代宗師」,寫多一點、找多一點數據支持理論,相信有助本地「翻轉教學派」在教育界立足,建立標準讓其他教育工作者仿效和改善,擴大「翻轉教學」的發展規模。我這位「武林新丁」在今次兩地高手的「武林大會」中學到不少,十分期待將來更多模式相近的深度交流!
黃岳永
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
(原文刊於2017年1月13日信報及1月10日香港經濟日報)
封面圖片來源:Eye Lev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