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次歐洲觀課之旅,我們另外挑選了一兩間對香港教學制度而言頗為「另類」的學校,例如Arkki。這是一間專為兒童及青少年而設的建築學校,學生年齡介乎4至19歲。其他學校亦可以外判課程給Arkki舉辦課外活動,讓學生接受數月,甚至數年的建築學課程。
建築學聽起來複雜,玩起來卻非常有趣。當日參觀學校,所有學生的題目都是相同的:他們要為自己的Pokémon建造房子。小精靈有的喜歡唱歌,有的身上有火焰,有的要棲息在水邊,學生須根據他們的特色製作一個舒適的家。年紀較小的在紙上塗塗畫畫、剪貼雜誌、用手工紙摺成不同的「家具」;年紀較長的當然較精細,要繪製真正的圖紙、要計算比例、製作模型。
建築學的「無用之用」
Arkki每年大約可以培訓近6000名學生,那麼問題來了:芬蘭算是一個小國,社會其實只需要約3500名建築師,根本不需要這麼多「預備軍」。既然如此,讀完Arkki,一則未必能考進大學建築系,二則有一半機會可能「失業」,按華人父母思維,學生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好幾年時間上「沒用」的課?
然而時至今日,我們如果仍期待單靠學校課程便能確保將來的工作機會,是挺不切實際的——因為每天都有新的工種誕生,課程實在很難追上經濟發展!學會計?學翻譯?學護理?四年後大學畢業,這些工作可能已經被機械人取代;或者只學一種已經不夠,學護理之餘,還要再學一門工程學。職業不能只靠學科分類,反而由不同技能分類。Arkki教的正是能讓學生受用終生、不過期的技能,學得彈性一點,將來的選擇也多一點。
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選擇,如果我們有能力選擇,有權利選擇,便能掌握自己的前途。但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忘了要為學生提供選擇。年輕一代由6歲開始便只有一條路—考大學;中三選科,選的是得分較容易的那幾科,因為有興趣的科目學生人數不足,未能開班;18歲再選學系,聽師長的建議,跟大隊選「神科」或「水泡科」,最重要是得到入場劵……
結果成年了,他們還未知道自己的興趣,不知道自己的長處,卻只知道自己的分數。

Arkki課程中,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學習「沒用」的建築學(網絡圖片)
我們的學制和社會也急著逼迫年輕人做「選擇」,但真正能夠選擇的卻很少。由於時間緊迫,他們只可參照成績、該行業將來的收入等數字;然而一旦選錯,則是一輩子的錯誤,壓力當然大!教育應該賦予學生選擇的本錢,而非褫奪他們選擇的動力。芬蘭Arkki教出一大班不會當建築師,但擁有「建築學思維」的學生,看起來「浪費時間」,但卻賦予學生更多選擇的本錢,為他們開拓更寬闊的道路。學「科目」不如學「思考」,學系科目的前途,又怎可以只靠學「錢途」判斷!
(原文刊於信報2017年2月24日報章,題為Learn.Plus所擬,內文曾編輯)
封面圖片:Like Finland